2020 的今天,社會依舊不友善。

Max Yi-Hsun Chou 周奕勳
3 min readJun 9, 2020

看了「成名在望」這部 MV 之後想起了不少過去曾思考過的事情。在台灣這種普世價值觀是以外在名利定義的一個人價值的社會價值觀底下,到底有多少人真的好好的活過?又或是自己在欺騙自己活得很好?

讓我覺得很悲哀與感慨的事情是即便我們在 2020 的今天,我們依舊是在看別人臉色或是被別人定義認為好的事情綁架,而甚至年輕一代的人或從有過要跟這個社會價值做抵抗,但往往都被身邊的人以各種貶低的字眼去解釋這個行為,像是「你長大就知道了」,「你看你幾年後還能不能這麼囂張」,「你很任性」,又更糟糕的會像是「不知道誰教出你這種人」。

漸漸的那些真的有感覺的人因為抵抗不了外在的壓力與批評,成為了那些大家口中的「好人」。過程中,這群人雖然不知道事情怎麼發生的,但他們漸漸的被奴役,漸漸的開始以小時候不喜歡的方式約束比自己年輕的人,用的字眼可能沒那麼糟糕,但倚老賣老的味道倒是沒有減少。

除非這群人真的做出一點成就,那種可以說服大眾的成就,否則在這條追求自己內心深處那天真無邪深信「只要做對的事情」的路上,他們是要受多少人的批評與辱罵呢。

但回過頭來,憑什麼一定要說服別人,那才是對的事情?又憑什麼那些人可以以社會價值觀綁架別人且定義別人的價值?我想,如果以理性或是字面上來說,沒有人有這個權利,但在這社會上似乎這個行為已經是在淺意識中被認可,大家都認為不是問題的事情了?

往往這個社會教育我們的是以批評代替鼓勵,以情緒綁架代替建議

這件事情說來好笑,因為這件事情的發生跟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理念(字面上的,什麼尊重友善包容)是完全相互違背的。

我們都理解批評一個人再也簡單不過,「批評」這件事的本質不外乎是以一個被定義好的標準去約束一個人做出來的事件。但要鼓勵一個人,或是理性的建議一件事情,那相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先不說這社會上的大多數可能都是不會思考的一群人這個前提,我想要思考初一件事情的脈絡與自己的論點是否合理這件事情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畢竟他不是什麼幾個小時可以完成的事情。(不要思考可以很輕鬆,但認真思考起來真的很累。)

我相信在過往的經歷中,被鼓勵或是被肯定時的心情絕對好過於被批評(除非是抖M,那我就不敢說了),但明明就明白這件事情,那為什麼還是持續著以批評代替鼓勵呢?因為忘記了。忘記到底什麼時候要鼓勵,忘記到底什麼是正確的溝通模式。那為什麼會忘記呢?我認為是在那些倚老賣老的人口中的「社會化」這個過程中被抹滅掉了。

尊重不同的意見

老實說,我認為在今天,能接受再多不同的意見的人來是略為少數。原因同上,這個社會要的是「正規化」,也就是追求每個人都一樣,最好不要有不同的意見。且只有那些被社會價值觀定義為「成功者」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意見。

那如果不是以社會價值觀達成「成功者」標籤的人,他們的意見往往都會被以倖存者偏差被解釋。

大家都有選擇自己要做什麼的權利與責任,沒有人有要求別人一定要選擇什麼的資格。更別說以自己的價值觀又或是社會價值觀批評了。

--

--

Max Yi-Hsun Chou 周奕勳

Software Engineer based in Vancouver, Canada with 6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Co-Founded MineNTU, Thinker. CSIE, CEP,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